工作动态
【第二届胸科创新大会资讯】“肿瘤患者精神心理干预专家共识”首发亮相北京胸科医院创新大会
8月8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办的“第二届胸科创新大会”上,《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多学科诊断用药康复全程干预首都医科大学专家共识》进行首发。该共识由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临床心理学系联合发起,北京胸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首医系统肿瘤学、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中医学、护理学、药学、康复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学科领域专家共同撰写,首次系统构建了肿瘤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用药-康复”全流程干预体系,倡导全国的肿瘤医学诊疗从“疾病治疗”向“全人照护”的深度跨越。
北京胸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庞宇、肿瘤中心主任林根,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主任、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曹邦伟,潞河医院精神心理中心主任李峘,以及专家共识编写代表共同向全国的同道正式发布了该专家共识。
聚焦临床痛点:558份调研揭示肿瘤患者心理干预迫切性
从2024年12月开始,共识编制团队开启全国调研,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近50个城市的558名肿瘤科医务人员。调研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常见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且心理状态对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耐受度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影响。调研同时指出,临床实践中存在心理评估工具缺乏、多学科协作机制不完善、患者及家属对心理干预接受度低等痛点,凸显了制定标准化干预方案的必要性。
三维干预框架:多学科协作破解全程管理难题
共识核心内容分为“临床发现”“临床干预”“临床管理”三篇,针对14个关键临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临床发现篇明确高危人群特征(如晚期肿瘤患者、有精神疾病史者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类型(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及标准化评估工具(PHQ-9、GAD-7等);
· 临床干预篇涵盖药物干预(如抗抑郁药与抗肿瘤药物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等)及中医药特色技术(如针灸、情志疏导);
· 临床管理篇强调肿瘤专科医生、心理医师、护士、家属及社会资源的协同,提出建立“门诊-住院-居家”全程随访机制,推动心理干预与抗肿瘤治疗无缝衔接。
创新理念落地:从“疾病控制”到“身心同治”
专家共识编写组组长庞宇在发布会上表示,该共识将精神心理干预纳入肿瘤诊疗常规流程,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度实践。他举例道,针对肿瘤患者常见的“躯体化症状与心理状态关联”问题,共识建议通过多学科会诊排查心理因素,避免过度医疗;在居家康复阶段,强调家属培训与社区支持,构建“医院-家庭”双轨照护网络。北京胸科医院党委书记潘军华表示,共识的发布是医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响应新时代医疗从“疾病治疗”向“全人照护”转型的关键实践。立足医院70年胸部疾病诊疗经验,该共识深度融合多学科智慧,通过建立“肿瘤专科-心理医学-护理-中医”协同机制,构建起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的心理干预体系。
未来医院将重点推进临床培训、科普宣教与智能评估系统研发,推动共识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作为全国胸部疾病诊疗领域的先锋队,医院将联合京津冀地区医疗单位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医方案”,为提升全国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贡献实践经验。